Search

【說點無話可說的】
**
離上篇發文有些時日了,臉書系統竟也不斷提醒、催促起來。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說點無話可說的】
**
離上篇發文有些時日了,臉書系統竟也不斷提醒、催促起來。雖然不是收費訂閱,但既然設了粉絲頁,彷彿對粉友就有了一點責任與義務,好像非定期發表一些什麼不可。

寫作本來就是有話要說、有感而發的,為說而說,難免左支右絀,輕易被讀者看破手腳。偶爾讀到一些媒體專欄,作者為固定的截稿期所迫,翻來覆去寫些老材料,總令我想到風景區店家回鍋翻炒的米粉,乾澀乏味,令人食不下嚥,而有著物傷其類的感嘆。

其實,略有寫作經驗的人都曉得,在整個寫作過程裡,真正「動筆」寫作的時間並不長。沒有特別計算過,我狀態良好時大約一小時可以寫一千字,寫得慢時,一小時也可得五百字。當然,每個人的寫作品質是不能等量齊觀的。作家吳明益曾說,他從淡水坐捷運,再到台北車站換車去花蓮,一路寫來「約可得五百字」。這五百字和我的五百字,自然不能放在同一天平比較。

但無論如何,略有寫作經驗的人都曉得,整個寫作過程裡最費時的,還是耗費在先期的「醞釀」上──有什麼想法像種子一樣正在萌芽中,有什麼情感像好酒一樣正在發酵中,也就是「我到底想要說點什麼?」

想法有了,情感明晰了,再來的寫作就水到渠成了。就我所知,每個寫作者大略都有自己慣於思考的肢體形態,有人習慣在車上思考,有人喜歡散步思考,有人熱衷在喝酒談論中形成觀點;我自己則是經常躺臥在床,作「水平思考」狀,才略有所得。

「用身體思考」,我喜歡這樣的說法。當然,身體之於思考,絕不只是某種姿態而已。喜歡登山的寫作者都清楚那種身體極度疲累後釋放出來的精神能量,這也許也是許多職業作家喜歡長跑的原因,譬如村上春樹。

無論身體姿態如何,人的思考工具還是必須借助語言,成熟的思考必然有成形的語意與之相呼應;而當核心概念的語言表述成形時,寫作的主題也就明確了。剩下的,就是內容文字的問題了。

有關文字的部分,因為已經有人說得更好更清楚了,就容我在這裡大段地引述一下:

「一個謹慎的作家,對於自己所寫的每一句話,至少都會提出以下四個問題:我想要說什麼?用什麼字可以將它做最真實的呈現?什麼比喻或諺語會讓它更清楚明瞭?這個比喻夠不夠新鮮到能發揮影響力?他或許會再多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:我是否能讓它更精簡?我是否說了一些可以避免的醜言陋字?」

喬治‧歐威爾在〈政治與英文〉一文中提出上述的看法。當然,對大多數人而言,這是一個極高的自我要求;但我想,也正是這樣極高的標準,讓我們這些後進者可以心無掛礙地遵循前進,不致迷失。

**
《深度報導寫作》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88881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編輯」,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,它既啟蒙世界,也發現了自己。
View all posts